奧運 中國品牌研究院5月16日發布的《2007年一季度 奧運 營銷監測報告》指出,現時越來越多的企業熱衷于搭乘“ 奧運 營銷”快車,但是目前中國企業搭乘“ 奧運 快車”存在不確定風險,致使大多數企業未能產生預期效果?! ?
自中國獲得2008年 奧運 會主辦權以來, 奧運 商機就吸引了國內一大批企業的目光。對中國品牌而言,北京 奧運 是中國品牌發展的一個巨大支點。對中國企業而言,它是一次提高中國本土企業形象和知名度,幫助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難得機遇。2007年更被業內譽為是“ 奧運 沖刺年”, 奧運 營銷大戰已經打響。
中國企業接觸 奧運 會是第一次,中國企業體育營銷的歷史也不長,經驗和教訓幾乎都是空白。拿到贊助商權利的企業要如何行使和運用這個權利?沒有拿到贊助權的企業又該如何利用 奧運 去打擦邊球?各種咨詢、公關等中介公司又該從什么角度介入企業和官方組織,幫助他們更好地溝通和銜接?所有這些問題對于中國企業以及相關機構來說都是一個新鮮的話題,相關各方對此話題也充滿了困惑。我們在思考,大家也在探索。
奧運 ,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
自1985年以來,國際奧委會啟動 奧運 的商業計劃,通過吸引商業贊助來開發、挖掘 奧運 會的品牌價值。這一TOP計劃(The Olympic Partners)直到今天未做根本性改變,嚴格限制贊助商數量(參與第一期TOP計劃的漢城 奧運 會的贊助商只有9個,到北京 奧運 會也僅僅只有11個),只選擇一流的超級企業,每種類型保留一家。贊助商獲得了在某類商品上對 奧運 會無形資產的獨家使用權,結果,大大激化了同類公司之間的競爭。
以四年為一贊助周期的TOP計劃,為商業公司登上全球舞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, 奧運 本身的魅力,再加上一些公司贊助 奧運 的成功典范,引發了全球商家的追捧熱潮。隨著 奧運 品牌價值的提高,TOP計劃的準入門檻也自然水漲船高。第一期贊助額最低線為400萬美元,到第二期已經增至1000萬美元,此后一路上揚,到北京 奧運 已經達到6500萬美元的非凡高度。
可口可樂堪稱 奧運 營銷的鼻祖,也是借助 奧運 將自己的魅力推向極致的頂尖贏家。自1928年可口可樂用1000箱可樂贊助了阿姆斯特丹 奧運 會,以后每一屆 奧運 會上都可以看到可口可樂的身影。僅以1996年亞特蘭大 奧運 會期間8個月的“奧林匹克行動”為例,這期間可口可樂的全球銷量增長9%,股票價格飆升32%,當年第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長21%,更重要的是,其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卻猛降77%。
三星也是通過贊助 奧運 成為世界名牌的典范,這也許是中國企業 奧運 營銷的生動教科書。三星贊助了1988年漢城 奧運 會,當年收入增長27%,其后三、四年間均保持高速增長。2000年三星擊敗了摩托羅拉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TOP贊助商,雖然它付出了4000萬美元的贊助費,僅2000年其品牌好感度由52%上升到70%,其品牌價值從2001年的63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83億美元,全球排名躍升8位,是當年全球品牌成長率最高的公司。
奧運 饕餮,很多企業餓著回家
但問題是 奧運 是只賺不賠的游戲嗎?可口可樂、三星等企業與 奧運 的雙贏成長,風光無限的背后是不是還存在不確定風險?答案是肯定的。施樂、UPS、恒康人壽等企業贊助 奧運 的黯然收場,說明即使飛到了 奧運 的“高枝”,也并不是高枕無憂。贊助 奧運 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可怕的“燒錢運動”,以亞特蘭大 奧運 會為例, 奧運 贊助商們僅有25%獲得了預期回報。
美國施樂公司1994年加入國際奧委會TOP計劃,2004年12月卻因陷入經營困境被迫退出, 奧運 并沒給施樂帶來好運和成功。自身缺乏創新精神,經營策略保守,使得自身負債累累,在新老對手的夾擊下節節敗退,無奈退出贊助。2004年雅典 奧運 會,TOP贊助商恒康人壽也不太好運,它幾乎無法從主流媒體上得到什么報道,很難獲得曝光的機會,觀眾對它幾乎一無所知。
失敗總有失敗的原因,我們不能只知道有“前車之鑒”,而不知道這個“鑒”在哪里。專家指出,企業不能只有投身贊助大潮的熱情,在決定是否參與前還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:
如果不贊助,會不會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?
如果贊助,能不能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?
公司的財力、硬件等能不能完成贊助計劃?
通過贊助公司能獲得哪些回報?
什么營銷手段,可以確保贊助效益的最大化?
……
我們再回頭看看那些已經聞到大蛋糕的中國企業交出了什么答卷? 奧運 中國品牌研究院5月16日發布的《2007年一季度 奧運 營銷監測報告》指出,現時越來越多的企業熱衷于搭乘“ 奧運 營銷”快車,但是目前中國企業搭乘“ 奧運 快車”存在不確定風險,致使大多數企業未能產生預期效果。2007年第一季度,海爾、長城葡萄酒、中國銀行、青島啤酒、中國移動的 奧運 營銷效果最差,未能達到其他同類企業應有的效果。
據國際權威調查公司測算,花費同樣的投入, 奧運 營銷對企業的回報是常規廣告的3倍。但是,監測顯示目前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達到這種回報水平,且只有不到10%的企業達到常規廣告的效果?,F在看來,中國入圍企業的 奧運 營銷似乎并不是一份完美的答卷。
看到這些報告,不禁讓人擔心——在中國舉辦 奧運 會何等珍貴,更何況已經交了一大筆贊助金,中國企業會步“施樂”后塵么?筆者認為,成功的 奧運 營銷通常有三個“足夠”:
1.錢要足夠。來自 奧運 營銷的統計經驗表明,贊助 奧運 會的預算和圍繞 奧運 會運作的營銷傳播活動預算的最佳比例應該是2:8,其他體育營銷也大體如此。贊助任何一個運動會花了兩元錢,就必須花八元錢進行輔助跟進。前面的兩元只是入場券,必須再花八元錢夯實市場與團隊。從歷屆 奧運 會贊助商來看,一些贊助企業在以巨額資金贏得贊助資格后,是因為沒有足夠資金做后續營銷,而尷尬結束 奧運 贊助旅程。
2.智商足夠。失敗的 奧運 營銷策略通常是淺表的、簡單的、不關市場痛癢的,以為只要把企業和 奧運 兩個LOGO放在一起,做幾個廣告,喊幾個口號就算做了 奧運 營銷。他們沒有意識到,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是 奧運 贊助商就去購買你的產品,而濫用(全球品牌網)贊助商稱號還會導致消費者對贊助標志視而不見。另外,營銷策略缺乏連續性,沒有長期的規劃,例如從 奧運 會倒計時一年、火炬接力、開幕式前夕、 奧運 會舉辦中、閉幕式、后期等整個過程必須有一致連續的規劃。
3.耐性足夠。 奧運 營銷是一個長期的經營,絕不是一次戰役就能拿下一個山頭。企業需要圍繞 奧運 會采取一系列相關的營銷活動,從公益、文化、熱點等各個角度,運用廣告、促銷、公關活動等多種手段來進行整合營銷。失敗的企業通常過于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,常常在 奧運 會結束后立刻就消失了,這就是中國企業做營銷傳播的一個通病,總在追求轟動效應,總希望是“一貼就靈”。
走進 奧運 ,何須贊助
贊助 奧運 會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贊助,在目前2008 奧運 贊助商名單上,國內知名企業的平均的贊助費用超過5億人民幣,5億人民幣對于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說,無疑是天文數字,中小企業想去參與這場中國第一次 奧運 盛會仿佛成為夢想。但這并不等于未獲得贊助品牌的企業面對 奧運 這個大蛋糕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享用了。
據勝三 奧運 研究所和索福瑞兩家公司進行的有關 奧運 贊助商的調查,2007年一季度在認知度和購買傾向方面,蒙牛、百事、李寧、肯德基、耐克和中國聯通這六家公司分值均有大幅度提升??墒聦嵣?,這六家公司沒有一家是 奧運 贊助商。
耐克公司就是這方面的營銷高手了。1996年銳步成為亞特蘭大 奧運 會的簽約鞋類供應商,但耐克租用了奧林匹克公園旁的一個停車場,設立體驗中心大作促銷,向入場觀戰的觀眾贈送帶有“NIKE”商標的紀念品,使人們誤以為它才是正牌的贊助商。
實際上,更多完全沒有能力為 奧運 買單的中國中小企業,要巧妙的運用埋伏營銷的方法,取得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。例如:2008年必定有新的運動員成為新的 奧運 冠軍,在未成為冠軍前,其代言費用和運作費用相當低,且后續的品牌效應非常大(當然這需要企業有足夠的運氣與眼力)?! ?
奧運 會的這個大蛋糕已經做好,希望中國的企業在 奧運 賽場之外的商業大賽中能為中國再贏得幾枚金牌。2008盛宴將至,祝大家吃飽喝足消化好。
自中國獲得2008年 奧運 會主辦權以來, 奧運 商機就吸引了國內一大批企業的目光。對中國品牌而言,北京 奧運 是中國品牌發展的一個巨大支點。對中國企業而言,它是一次提高中國本土企業形象和知名度,幫助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難得機遇。2007年更被業內譽為是“ 奧運 沖刺年”, 奧運 營銷大戰已經打響。
中國企業接觸 奧運 會是第一次,中國企業體育營銷的歷史也不長,經驗和教訓幾乎都是空白。拿到贊助商權利的企業要如何行使和運用這個權利?沒有拿到贊助權的企業又該如何利用 奧運 去打擦邊球?各種咨詢、公關等中介公司又該從什么角度介入企業和官方組織,幫助他們更好地溝通和銜接?所有這些問題對于中國企業以及相關機構來說都是一個新鮮的話題,相關各方對此話題也充滿了困惑。我們在思考,大家也在探索。
奧運 ,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
自1985年以來,國際奧委會啟動 奧運 的商業計劃,通過吸引商業贊助來開發、挖掘 奧運 會的品牌價值。這一TOP計劃(The Olympic Partners)直到今天未做根本性改變,嚴格限制贊助商數量(參與第一期TOP計劃的漢城 奧運 會的贊助商只有9個,到北京 奧運 會也僅僅只有11個),只選擇一流的超級企業,每種類型保留一家。贊助商獲得了在某類商品上對 奧運 會無形資產的獨家使用權,結果,大大激化了同類公司之間的競爭。
以四年為一贊助周期的TOP計劃,為商業公司登上全球舞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, 奧運 本身的魅力,再加上一些公司贊助 奧運 的成功典范,引發了全球商家的追捧熱潮。隨著 奧運 品牌價值的提高,TOP計劃的準入門檻也自然水漲船高。第一期贊助額最低線為400萬美元,到第二期已經增至1000萬美元,此后一路上揚,到北京 奧運 已經達到6500萬美元的非凡高度。
可口可樂堪稱 奧運 營銷的鼻祖,也是借助 奧運 將自己的魅力推向極致的頂尖贏家。自1928年可口可樂用1000箱可樂贊助了阿姆斯特丹 奧運 會,以后每一屆 奧運 會上都可以看到可口可樂的身影。僅以1996年亞特蘭大 奧運 會期間8個月的“奧林匹克行動”為例,這期間可口可樂的全球銷量增長9%,股票價格飆升32%,當年第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長21%,更重要的是,其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卻猛降77%。
三星也是通過贊助 奧運 成為世界名牌的典范,這也許是中國企業 奧運 營銷的生動教科書。三星贊助了1988年漢城 奧運 會,當年收入增長27%,其后三、四年間均保持高速增長。2000年三星擊敗了摩托羅拉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TOP贊助商,雖然它付出了4000萬美元的贊助費,僅2000年其品牌好感度由52%上升到70%,其品牌價值從2001年的63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83億美元,全球排名躍升8位,是當年全球品牌成長率最高的公司。
奧運 饕餮,很多企業餓著回家
但問題是 奧運 是只賺不賠的游戲嗎?可口可樂、三星等企業與 奧運 的雙贏成長,風光無限的背后是不是還存在不確定風險?答案是肯定的。施樂、UPS、恒康人壽等企業贊助 奧運 的黯然收場,說明即使飛到了 奧運 的“高枝”,也并不是高枕無憂。贊助 奧運 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可怕的“燒錢運動”,以亞特蘭大 奧運 會為例, 奧運 贊助商們僅有25%獲得了預期回報。
美國施樂公司1994年加入國際奧委會TOP計劃,2004年12月卻因陷入經營困境被迫退出, 奧運 并沒給施樂帶來好運和成功。自身缺乏創新精神,經營策略保守,使得自身負債累累,在新老對手的夾擊下節節敗退,無奈退出贊助。2004年雅典 奧運 會,TOP贊助商恒康人壽也不太好運,它幾乎無法從主流媒體上得到什么報道,很難獲得曝光的機會,觀眾對它幾乎一無所知。
失敗總有失敗的原因,我們不能只知道有“前車之鑒”,而不知道這個“鑒”在哪里。專家指出,企業不能只有投身贊助大潮的熱情,在決定是否參與前還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:
如果不贊助,會不會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?
如果贊助,能不能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?
公司的財力、硬件等能不能完成贊助計劃?
通過贊助公司能獲得哪些回報?
什么營銷手段,可以確保贊助效益的最大化?
……
我們再回頭看看那些已經聞到大蛋糕的中國企業交出了什么答卷? 奧運 中國品牌研究院5月16日發布的《2007年一季度 奧運 營銷監測報告》指出,現時越來越多的企業熱衷于搭乘“ 奧運 營銷”快車,但是目前中國企業搭乘“ 奧運 快車”存在不確定風險,致使大多數企業未能產生預期效果。2007年第一季度,海爾、長城葡萄酒、中國銀行、青島啤酒、中國移動的 奧運 營銷效果最差,未能達到其他同類企業應有的效果。
據國際權威調查公司測算,花費同樣的投入, 奧運 營銷對企業的回報是常規廣告的3倍。但是,監測顯示目前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達到這種回報水平,且只有不到10%的企業達到常規廣告的效果?,F在看來,中國入圍企業的 奧運 營銷似乎并不是一份完美的答卷。
看到這些報告,不禁讓人擔心——在中國舉辦 奧運 會何等珍貴,更何況已經交了一大筆贊助金,中國企業會步“施樂”后塵么?筆者認為,成功的 奧運 營銷通常有三個“足夠”:
1.錢要足夠。來自 奧運 營銷的統計經驗表明,贊助 奧運 會的預算和圍繞 奧運 會運作的營銷傳播活動預算的最佳比例應該是2:8,其他體育營銷也大體如此。贊助任何一個運動會花了兩元錢,就必須花八元錢進行輔助跟進。前面的兩元只是入場券,必須再花八元錢夯實市場與團隊。從歷屆 奧運 會贊助商來看,一些贊助企業在以巨額資金贏得贊助資格后,是因為沒有足夠資金做后續營銷,而尷尬結束 奧運 贊助旅程。
2.智商足夠。失敗的 奧運 營銷策略通常是淺表的、簡單的、不關市場痛癢的,以為只要把企業和 奧運 兩個LOGO放在一起,做幾個廣告,喊幾個口號就算做了 奧運 營銷。他們沒有意識到,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是 奧運 贊助商就去購買你的產品,而濫用(全球品牌網)贊助商稱號還會導致消費者對贊助標志視而不見。另外,營銷策略缺乏連續性,沒有長期的規劃,例如從 奧運 會倒計時一年、火炬接力、開幕式前夕、 奧運 會舉辦中、閉幕式、后期等整個過程必須有一致連續的規劃。
3.耐性足夠。 奧運 營銷是一個長期的經營,絕不是一次戰役就能拿下一個山頭。企業需要圍繞 奧運 會采取一系列相關的營銷活動,從公益、文化、熱點等各個角度,運用廣告、促銷、公關活動等多種手段來進行整合營銷。失敗的企業通常過于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,常常在 奧運 會結束后立刻就消失了,這就是中國企業做營銷傳播的一個通病,總在追求轟動效應,總希望是“一貼就靈”。
走進 奧運 ,何須贊助
贊助 奧運 會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贊助,在目前2008 奧運 贊助商名單上,國內知名企業的平均的贊助費用超過5億人民幣,5億人民幣對于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說,無疑是天文數字,中小企業想去參與這場中國第一次 奧運 盛會仿佛成為夢想。但這并不等于未獲得贊助品牌的企業面對 奧運 這個大蛋糕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享用了。
據勝三 奧運 研究所和索福瑞兩家公司進行的有關 奧運 贊助商的調查,2007年一季度在認知度和購買傾向方面,蒙牛、百事、李寧、肯德基、耐克和中國聯通這六家公司分值均有大幅度提升??墒聦嵣?,這六家公司沒有一家是 奧運 贊助商。
耐克公司就是這方面的營銷高手了。1996年銳步成為亞特蘭大 奧運 會的簽約鞋類供應商,但耐克租用了奧林匹克公園旁的一個停車場,設立體驗中心大作促銷,向入場觀戰的觀眾贈送帶有“NIKE”商標的紀念品,使人們誤以為它才是正牌的贊助商。
實際上,更多完全沒有能力為 奧運 買單的中國中小企業,要巧妙的運用埋伏營銷的方法,取得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。例如:2008年必定有新的運動員成為新的 奧運 冠軍,在未成為冠軍前,其代言費用和運作費用相當低,且后續的品牌效應非常大(當然這需要企業有足夠的運氣與眼力)?! ?
奧運 會的這個大蛋糕已經做好,希望中國的企業在 奧運 賽場之外的商業大賽中能為中國再贏得幾枚金牌。2008盛宴將至,祝大家吃飽喝足消化好。
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,超市采購進貨渠道。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,日用百貨批發信息、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.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,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。
本文來源: 奧運大蛋糕 中國企業該怎么消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