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,有獨特的政治地位、地理優勢,70年代經濟騰飛,80年代內地的改革開放更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,現已成為世界第八大貿易中心,最繁忙的貨運港,世界第五大銀行中心、第五大外匯交易市場,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,更有世界購物天堂之美譽,零售業發揮了巨大作用,提高了香港居民的生活質量,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。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香港零售業的業態布局、管理、經營策略,為內地零售業合理、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借鑒。
一、香港零售業的特征
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批發及零售業統計組資料,香港1996年零售額約為2100億港元,1997年約為2300億,占GDP的20%(人均GDP$2.45萬;人口660萬),在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包括汽車、衣物類、百貨、耐用品(家用電器)、珠寶、食品、煙酒等,銷售額以汽車、衣物、食品為主。香港大的零售機構較少,主要形式為超市、專賣、連鎖。與1996年同期比較,1997年1至11月零售業總銷售額和銷貨數量分別上升6%和2%。總體來講,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,零售價格指數、零售額呈上升趨勢。7月以后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有所下跌,11月零售額為184億港元,比1996年同期下跌3%。分析表明,香港零售業呈以下特征:發展穩定,形式以連鎖、超市為主;經營成本高,其中租金占很大比重(在 百佳 、惠康等每種商品的上柜費為7萬元);經營面積小;專項經營多;市場競爭充分。
二、香港零售業的地區競爭力
(一)政府政策
香港是自由港,回歸前后一貫奉行自由經濟和開放政策,對經濟實行最小干預、最大支持的方針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,適者生存,使零售業能合理、健康發展。
同時,香港作為WTO(世貿組織)的成員,政府一貫奉行低稅制,降低了進口產品價格,香港財政政策規定:有限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6.5%,非有限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5%。低稅率降低了產品的經營成本。《經濟學人》最新的《全球生活指數調查》表明,香港多類商品的價格都物超所值,購買商品的平均費用比各地平均售價低14%,有的商品價格較各城市平均售價低20%。同時,香港政府規定,不合格產品(含服務)嚴禁進入消費領域,否則,一旦查出,即關閉該零售機構,因而有效地規范了市場秩序。
(二)巨大的消費力及先進的通訊、公共設施
香港零售業的發展有賴于巨大的消費力。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統計資料表明香港每年接待約3000萬游客,他們為香港零售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加之香港市民的年均收入更是超過10萬港元,居民的消費能力強大,使零售業發展成為可能。試舉一例,當內地將去麥當勞、肯德基當作“瀟灑走一回”時,在香港則已成為其快節奏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同時,香港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、先進的通訊網絡及其它基本設施(網上購物已成為現實),這既方便了居民購物,又為銷售商合理組織商流、降低成本提供了保障。
(三)成熟的市場經濟形成合理的格局
香港零售業的布局不是政府規劃的,它是經過長期的市場經濟的發展、多次的經濟沖擊而形成的,所以零售業的布局呈百花齊放、錯落有致的局面,百貨業走大而全、高檔消費的路(例如SOGO),連鎖、專賣或超市都進行了科學的選址、準確的市場定位,并具有相當規模(例如Bossini有70家,G2000有72家),能實行規模經濟,實行真正的連鎖。連鎖統一核算、統一管理、統一配送、統一價格、統一標識,一切以適合消費者需要為中心,以效益為目標,所以極大地提高了零售業的競爭力。
三、香港零售業的管理特征
(一)一流的服務,超值的產品
良好的銷售服務,為香港零售業增色不少。顧客從進店門開始,就會享受到完好的服務。商家一切從消費者需要考慮:良好的購物環境,銷售人員盡心盡職的引導、介紹,彬彬有禮,熱情友好,提供高質超值的產品。使消費者素質提高,消費市場更健康,進門是“上帝”,出門仍然是朋友。高質的產品和超值的服務使零售業無須做過多的宣傳,就建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,有效地降低了銷售成本,從而使整個香港零售業的聲望得到提高。
為顧客提供超值的服務,是香港零售商共同追求的目標。這也與香港企業家一貫務實的經營作風密切相關。
(二)先進的管理系統
1.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利用
連鎖店、超市是香港零售業的主要形式。華潤、惠康、 百佳 、麥當勞、G2000及一些珠寶零售(周生生)的連鎖或超市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銷售網絡,覆蓋到它所屬的超市或連鎖店,以降低成本、提高服務,增強市場競爭力。
以香港的G2000制衣公司為例。它引進了意大利最先進的自動掛裝、分裝系統(迄今為東南亞第一家),同時建立了以電腦終端機為中心的存儲信息系統。由于香港寸土寸金,所以柜臺的利用效率成為經營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,在香港都是以單位時間、單位面積的銷售額為標志。G2000公司將各尺碼存貨降至最低并保證48小時內將商品由貨倉及時配送至所需分店,進而降低成本,提高資金利用率。具體運作是總部的銷售策劃部通過電腦,將各分店的即時銷售信息進行匯總,通過分析將之傳遞給倉庫,倉庫據此通過電腦編排訂貨位置,按以一補一原則,盡快配送完畢。這一切都依賴于銷售店、策劃部、倉庫的聯網,同時,經過策劃部的分析,及時將信息提供給生產部門,實行以銷定產、以需定產,并對銷售快慢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方法處理,做到以效益為中心。
2.發掘零售業自身潛力,充分發揮其中介職能香港經濟高度發達,消費市場業已成熟。面對巨大的消費力,規模較大的零售商為了降低成本,贏得市場,以其進貨的數量、規模為砝碼,與生產廠商結合,將消費領域的信息傳遞給生產商,并結合自身特點,進行市場調研,不斷開發新的服務項目,充分發揮其橋梁作用,以迎合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(如 百佳 與可口可樂公司的合作使雙方同時爭得了市場,提高了企業形象就是相互促進的范例)。
(三)資本經營與商品經營結合
零售多為現金交易,零售企業除了具備一套現代而完整的財務制度外,資金的管理(即保值)極為重要。
香港的零售業往往將商品經營、資本經營相結合,使資金保值。1997年下半年,在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時,香港金融監管局保住了香港的匯率,導致利率上升,經濟普遍不景氣,零售業經營成本上升。控制香港鮮活食品市場的廣南集團,從危機中尋找機會;在涉足超市的同時,進行購買、兼并,并建立了先進的信息系統,發展自己的商品網絡,進行多種經營,使超市與集團內部其它部門(食品、轉口貿易、投資加工)進行垂直整合,超越了傳統的內部擴大再生產方式,以穩健的手法,將資金運作于資本市場,進行資本經營,使資金避免了風險,并得以增值。計劃未來10年內將其培育成為公司利潤的增長點,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濟不景氣的氣候下守住自己的陣地。
(四)建立培訓部,確立企業文化
香港的許多零售企業都設有培訓部,負責對新員工進行培訓,提高業務素質,傳播企業文化。同時,定期組織員工交流,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領導層,領導層也不斷向員工通報企業的經營等信息,上下之間信息暢通。同時對企業員工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推廣,實行資源共享,提高整個企業的服務質量。另外,企業內部設有對員工的考評制度,例如G2000的考核方法之一是將公司內部的每位其他員工作為自己的顧客,而這些顧客就是他的老板,他的業績就是由這幾位老板按幾方面的指標進行打分,再加權加總最后確定的。
四、香港零售業的展望
鑒于香港物業的高租金經濟不景氣,加之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,港元與美元掛鉤,美元匯價強勁令港元高企,導致旅游業下降,使香港的零售業1998年1月份比上年同期下降三成,(物業主已主動與零售業協商,降低租金救市)。香港零售業應走特色經營道路,內部進一步控制成本,加快資金流動,突破原有的經營模式,實行多種經營方式組合,調整結構,在東南亞通過兼并、購買等多種方式充實擴大自身實力,實現戰略性經營轉移,抓住先機,迎接新一輪的經濟增長,并使零售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五、內地的借鑒
(一)提高品質
內地發展零售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是提高產品(服務)品質,并做到持之以恒,杜絕假冒偽劣,消除畸形價格形成的畸形消費,加強有關部門的監控能力,輔以必要的制裁措施。
(二)務實經營
零售業的發展是以必要的經濟水平為基礎的(國內平均GDP為$620),內地消費環境(交通、通信、人口分布、土地面積)與香港截然不同,零售商應結合自身實力,以效益為中心務實經營,發展適當的組織形式。譬如,中國很大的一部分消費市場在農村,而中國沿海農村經濟相對發達,人口密度大,有消費的經濟基礎,交通方便,連鎖、超市就應走向農村發展的道路,而不應都集中在城市。而內陸農村經濟落后,人口密度不大,交通不便,只能走先在城市發展的道路。產品定位只能走以必需品為主的道路。
(三)先進的管理手段和制度
零售業加強競爭力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成本的控制,內地發展零售業應走規模經濟的道路,這就要輔以先進的管理手段,譬如信息系統的利用,以此適應科學管理的要求,才能發揮信息的作用、真正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。同時將制定的管理制度落到實處。
(四)人員素質
香港的零售業發展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之一就是具有高素質的員工。內地應注重提高員工素質,以改善服務質量,走出國營體制下的服務誤區,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。同時提倡務實的經營作風,以促進中國零售業健康發展,發揮其作用,為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。
一、香港零售業的特征
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批發及零售業統計組資料,香港1996年零售額約為2100億港元,1997年約為2300億,占GDP的20%(人均GDP$2.45萬;人口660萬),在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包括汽車、衣物類、百貨、耐用品(家用電器)、珠寶、食品、煙酒等,銷售額以汽車、衣物、食品為主。香港大的零售機構較少,主要形式為超市、專賣、連鎖。與1996年同期比較,1997年1至11月零售業總銷售額和銷貨數量分別上升6%和2%。總體來講,1995年1月至1997年7月,零售價格指數、零售額呈上升趨勢。7月以后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有所下跌,11月零售額為184億港元,比1996年同期下跌3%。分析表明,香港零售業呈以下特征:發展穩定,形式以連鎖、超市為主;經營成本高,其中租金占很大比重(在 百佳 、惠康等每種商品的上柜費為7萬元);經營面積小;專項經營多;市場競爭充分。
二、香港零售業的地區競爭力
(一)政府政策
香港是自由港,回歸前后一貫奉行自由經濟和開放政策,對經濟實行最小干預、最大支持的方針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,適者生存,使零售業能合理、健康發展。
同時,香港作為WTO(世貿組織)的成員,政府一貫奉行低稅制,降低了進口產品價格,香港財政政策規定:有限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6.5%,非有限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5%。低稅率降低了產品的經營成本。《經濟學人》最新的《全球生活指數調查》表明,香港多類商品的價格都物超所值,購買商品的平均費用比各地平均售價低14%,有的商品價格較各城市平均售價低20%。同時,香港政府規定,不合格產品(含服務)嚴禁進入消費領域,否則,一旦查出,即關閉該零售機構,因而有效地規范了市場秩序。
(二)巨大的消費力及先進的通訊、公共設施
香港零售業的發展有賴于巨大的消費力。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統計資料表明香港每年接待約3000萬游客,他們為香港零售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加之香港市民的年均收入更是超過10萬港元,居民的消費能力強大,使零售業發展成為可能。試舉一例,當內地將去麥當勞、肯德基當作“瀟灑走一回”時,在香港則已成為其快節奏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同時,香港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、先進的通訊網絡及其它基本設施(網上購物已成為現實),這既方便了居民購物,又為銷售商合理組織商流、降低成本提供了保障。
(三)成熟的市場經濟形成合理的格局
香港零售業的布局不是政府規劃的,它是經過長期的市場經濟的發展、多次的經濟沖擊而形成的,所以零售業的布局呈百花齊放、錯落有致的局面,百貨業走大而全、高檔消費的路(例如SOGO),連鎖、專賣或超市都進行了科學的選址、準確的市場定位,并具有相當規模(例如Bossini有70家,G2000有72家),能實行規模經濟,實行真正的連鎖。連鎖統一核算、統一管理、統一配送、統一價格、統一標識,一切以適合消費者需要為中心,以效益為目標,所以極大地提高了零售業的競爭力。
三、香港零售業的管理特征
(一)一流的服務,超值的產品
良好的銷售服務,為香港零售業增色不少。顧客從進店門開始,就會享受到完好的服務。商家一切從消費者需要考慮:良好的購物環境,銷售人員盡心盡職的引導、介紹,彬彬有禮,熱情友好,提供高質超值的產品。使消費者素質提高,消費市場更健康,進門是“上帝”,出門仍然是朋友。高質的產品和超值的服務使零售業無須做過多的宣傳,就建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,有效地降低了銷售成本,從而使整個香港零售業的聲望得到提高。
為顧客提供超值的服務,是香港零售商共同追求的目標。這也與香港企業家一貫務實的經營作風密切相關。
(二)先進的管理系統
1.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利用
連鎖店、超市是香港零售業的主要形式。華潤、惠康、 百佳 、麥當勞、G2000及一些珠寶零售(周生生)的連鎖或超市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銷售網絡,覆蓋到它所屬的超市或連鎖店,以降低成本、提高服務,增強市場競爭力。
以香港的G2000制衣公司為例。它引進了意大利最先進的自動掛裝、分裝系統(迄今為東南亞第一家),同時建立了以電腦終端機為中心的存儲信息系統。由于香港寸土寸金,所以柜臺的利用效率成為經營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,在香港都是以單位時間、單位面積的銷售額為標志。G2000公司將各尺碼存貨降至最低并保證48小時內將商品由貨倉及時配送至所需分店,進而降低成本,提高資金利用率。具體運作是總部的銷售策劃部通過電腦,將各分店的即時銷售信息進行匯總,通過分析將之傳遞給倉庫,倉庫據此通過電腦編排訂貨位置,按以一補一原則,盡快配送完畢。這一切都依賴于銷售店、策劃部、倉庫的聯網,同時,經過策劃部的分析,及時將信息提供給生產部門,實行以銷定產、以需定產,并對銷售快慢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方法處理,做到以效益為中心。
2.發掘零售業自身潛力,充分發揮其中介職能香港經濟高度發達,消費市場業已成熟。面對巨大的消費力,規模較大的零售商為了降低成本,贏得市場,以其進貨的數量、規模為砝碼,與生產廠商結合,將消費領域的信息傳遞給生產商,并結合自身特點,進行市場調研,不斷開發新的服務項目,充分發揮其橋梁作用,以迎合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(如 百佳 與可口可樂公司的合作使雙方同時爭得了市場,提高了企業形象就是相互促進的范例)。
(三)資本經營與商品經營結合
零售多為現金交易,零售企業除了具備一套現代而完整的財務制度外,資金的管理(即保值)極為重要。
香港的零售業往往將商品經營、資本經營相結合,使資金保值。1997年下半年,在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時,香港金融監管局保住了香港的匯率,導致利率上升,經濟普遍不景氣,零售業經營成本上升。控制香港鮮活食品市場的廣南集團,從危機中尋找機會;在涉足超市的同時,進行購買、兼并,并建立了先進的信息系統,發展自己的商品網絡,進行多種經營,使超市與集團內部其它部門(食品、轉口貿易、投資加工)進行垂直整合,超越了傳統的內部擴大再生產方式,以穩健的手法,將資金運作于資本市場,進行資本經營,使資金避免了風險,并得以增值。計劃未來10年內將其培育成為公司利潤的增長點,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濟不景氣的氣候下守住自己的陣地。
(四)建立培訓部,確立企業文化
香港的許多零售企業都設有培訓部,負責對新員工進行培訓,提高業務素質,傳播企業文化。同時,定期組織員工交流,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領導層,領導層也不斷向員工通報企業的經營等信息,上下之間信息暢通。同時對企業員工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推廣,實行資源共享,提高整個企業的服務質量。另外,企業內部設有對員工的考評制度,例如G2000的考核方法之一是將公司內部的每位其他員工作為自己的顧客,而這些顧客就是他的老板,他的業績就是由這幾位老板按幾方面的指標進行打分,再加權加總最后確定的。
四、香港零售業的展望
鑒于香港物業的高租金經濟不景氣,加之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,港元與美元掛鉤,美元匯價強勁令港元高企,導致旅游業下降,使香港的零售業1998年1月份比上年同期下降三成,(物業主已主動與零售業協商,降低租金救市)。香港零售業應走特色經營道路,內部進一步控制成本,加快資金流動,突破原有的經營模式,實行多種經營方式組合,調整結構,在東南亞通過兼并、購買等多種方式充實擴大自身實力,實現戰略性經營轉移,抓住先機,迎接新一輪的經濟增長,并使零售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五、內地的借鑒
(一)提高品質
內地發展零售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應是提高產品(服務)品質,并做到持之以恒,杜絕假冒偽劣,消除畸形價格形成的畸形消費,加強有關部門的監控能力,輔以必要的制裁措施。
(二)務實經營
零售業的發展是以必要的經濟水平為基礎的(國內平均GDP為$620),內地消費環境(交通、通信、人口分布、土地面積)與香港截然不同,零售商應結合自身實力,以效益為中心務實經營,發展適當的組織形式。譬如,中國很大的一部分消費市場在農村,而中國沿海農村經濟相對發達,人口密度大,有消費的經濟基礎,交通方便,連鎖、超市就應走向農村發展的道路,而不應都集中在城市。而內陸農村經濟落后,人口密度不大,交通不便,只能走先在城市發展的道路。產品定位只能走以必需品為主的道路。
(三)先進的管理手段和制度
零售業加強競爭力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成本的控制,內地發展零售業應走規模經濟的道路,這就要輔以先進的管理手段,譬如信息系統的利用,以此適應科學管理的要求,才能發揮信息的作用、真正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。同時將制定的管理制度落到實處。
(四)人員素質
香港的零售業發展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之一就是具有高素質的員工。內地應注重提高員工素質,以改善服務質量,走出國營體制下的服務誤區,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。同時提倡務實的經營作風,以促進中國零售業健康發展,發揮其作用,為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。
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,超市采購進貨渠道。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,日用百貨批發信息、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.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,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。
本文來源: 香港零售業的管理特征與啟示